
陕西榆林,治沙逐绿,“三棵松树”写下独特的绿色篇章——
樟子松以“拓荒者”的姿态扎根沙海,让毛乌素沙地四季有绿,焕发生机;彰武松以更优的适应性丰富树种多样性,为“绿色长城”添上“双保险”;班克松在石缝中扎根抽枝,为沿黄土石山区的生态治理带来新希望……
从流动沙地到陡峭石山,从单一攻坚到协同守护,“三棵松树”见证着这座城市从“一碗米里半碗沙”到“塞上森林城”的生态蝶变。
樟子松 沙海拓荒的“功勋树”
初秋时节,走进榆林红石峡沙地植物园的樟子松林,淡淡松香袭来,伞盖般铺开的树冠,投下光影斑驳的绿荫,翠叶如针,郁郁葱葱。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石长春在一棵樟子松下停住脚步,抚摸着粗壮树干上的纹路。“19米高,胸径40厘米。”话音里透着骄傲,就像介绍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
这片松林里的77棵樟子松,是榆林沙区最早的一批“绿色拓荒者”。
1964年春,中科院榆林治沙综合试验站(后更名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科研人员,跨越千里,成功将217棵樟子松幼苗从大兴安岭南麓的红花尔基带回到红石峡流动沙地。这是樟子松第一次将根须探入榆林的沙土里。
彼时的榆林,流沙如同咆哮的巨兽,疯狂啃噬着村庄和田地,林木覆盖率连1%都不到。“一碗米里半碗沙”成为沙区群众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这样的光景下,等待樟子松幼苗的,是严峻的考验。那一年冬天来得又急又猛,寒气如刀,多数幼苗没能熬过。第二年春天,科研人员忐忑地扒开半埋着幼苗的沙土,惊喜地发现,被流沙半掩埋的樟子松幼苗竟抽出了新芽。
随后2年,科研人员琢磨出“覆土防寒”的法子:在严寒的冬季,用细沙包裹幼苗保温,来年春季回暖时,再刨开防寒土,让幼苗安然过冬。最后,217株幼苗里,77株活了下来。
此后,科研人员孙祯元带着团队,扎进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做调查研究,摸清了樟子松的生长特性,创新了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一举实现樟子松幼苗工厂化生产。
十余年中,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试验研究,将乔灌混交造林、覆膜栽植、优种选育等难关一个个攻破。石长春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榆林首次大面积推广樟子松,面积达20万亩。从那时起,樟子松成了榆林治沙战场上的“主力军”,朝着沙区一步步挺进。
“耐寒、耐旱、耐瘠薄,像咱榆林人一样坚韧。”石长春弯腰捡起一片松针,针叶虽细,捏在指尖却很有韧劲。他说,就是凭着这股韧劲,樟子松在榆林扎下根,结束了榆林沙区没有常绿乔木的历史,也在沙地里播撒了绿色希望。
40多年过去,樟子松的绿浪一年年漫过黄沙,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一举突破230万亩。榆林也成为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
绿色接力还在继续,樟子松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让榆林的绿色版图越来越大。同时,它也迎来了在沙区里并肩战斗的“新战友”……
彰武松 绿色长城的“接力者”
当樟子松织就的绿色长城日渐厚实,单一树种潜藏的生态风险也悄然显露——2008年,东北部分樟子松林感染枯梢病,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科研人员意识到:单一针叶树构筑起的绿色长城,也有潜藏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叫彰武松的针叶树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彰武松是1990年在辽宁省章古台地区发现的松属植物变种,具有速生性强、抗旱抗寒耐盐碱等优良特性。经过多年选育,它不仅继承了樟子松的优良基因,更在多个方面实现突破:生长速度比樟子松快20%-30%,松枯梢病发病率降至3‰以下……
2009年,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首次引进彰武松,在嫁接试验中,彰武松在樟子松根系上焕发生机,仅两年时间树高就突破2米,展示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快速成长。
更为直观的对比,发生在红石峡沙地植物园的试验基地。2010年春天,科研人员在这里同时栽下了樟子松与彰武松,均为1.2米高。十五载寒暑流转,如今樟子松稳稳长到4米左右,而彰武松已突破8米,枝繁叶茂,树冠丰满,与身旁的樟子松形成鲜明对照。“一高一矮,彰武松的生长优势显而易见。”高级工程师刘喜东站在两树之间,语气里满是欣慰。
自2009年首次引进榆林以来,彰武松借助异砧嫩枝嫁接技术逐步扩大繁育,如今造林面积达3万多亩。
“说它是加强版的樟子松,一点都不夸张。”刘喜东这样形容。除了生长迅速,彰武松抗旱、抗寒、耐盐碱能力优于同类树种,且病虫害极少,适应范围更广。在榆林沙地矿区及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彰武松的身影越来越多,既接过了樟子松的治沙接力棒,又与樟子松混交为林,为生态系统加上“双保险”。
“营造混交林能改善林分结构、增加生物量、丰富树种多样性,降低病虫害连锁风险,对造林成果是一种保护和巩固。”刘喜东解释,这种“树种混搭”能够破除单一树种造林带来的多种风险,让榆林的绿色长城更稳固、更多样、更具活力。
不过,彰武松并非完美无缺,依赖嫁接技术繁育,始终是制约它大规模推广的瓶颈。可喜的是,科研人员正在着手破解这一难题。目前,首批彰武松种子实生苗苗高已达50厘米,新叶舒展,生机勃勃。
班克松 土石山区治理的“新希望”
黄河流经榆林389公里,沿黄一带地形以土石山区为主,山势陡峭,岩石裸露,土层稀薄,造林绿化难度大,苗木成活率低,一直以来都是榆林生态治理中难以解决的顽疾。
近年来,一种少为人知的树种——班克松,悄然到来,给沿黄土石山区的生态治理带来了新希望。
班克松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针叶树种,具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的特点。2009年首次引进榆林,经过科研人员细致的育苗试验和造林技术研究,短短数年,近千亩的班克松在榆林大地扎了根。
2020年,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首次在府谷郝家寨和绥德枣林坪两地开展扩大试验种植,地块均选在黄河沿岸山高坡陡的土石山区。
“班克松的原生环境就是土石山区,它先天具有适应环境的优势。”高级工程师杨涛介绍说,班克松发达的须根如同一张密集的“网络”,能够牢牢抓住稀薄不均的土壤层,还可以深入到石头的细微缝隙中,捕捉到更多分散的水分和养分,能更好地适应多样的立地条件。此外,沿黄土石山区虽然贫瘠,但因为邻近河流,又有一定的土壤,所以水分条件、保水能力都要好于沙区,有利于班克松的扎根生长。
在郝家寨的试验地里,当年种下的班克松已和油松、侧柏结伴生长,织成一片立体的绿色防护网。“当时种苗高50厘米左右,现已经达到1.5米至2米,成活率达到80%左右。”杨涛表示。
从沿黄的石山到白于山区的坡地,再到北部沙区的边缘,班克松的栽植范围越扩越广。通过种子育苗和推广栽植,它的保存面积已突破1万亩。在沙区,班克松和樟子松、彰武松搭配成混交林,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让榆林的绿色版图更稳固。
如今,“三棵松树”的故事,正在书写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续篇:榆林市榆阳区林业碳汇交易,实现超1000万元的生态价值变现;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林下试种的榆黄菇预计亩产近1万斤;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的成功,让千亩林地守住水土,又结出“金果”……
“三棵松树”的故事,还在继续。(作者: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