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合龙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漠边缘各地防沙治沙的脚步并没有停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固定半固定沙漠区域,以285公里锁边防护带“扩边”为重点,因地制宜完善治沙模式,持续巩固提升成果。同时,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合理布局特色沙产业发展,探索在防沙治沙中实现兴绿富民。
4月初,记者来到新疆和田地区采访。午间似火的骄阳炙烤着大地,而在和田县、于田县、民丰县等地,人们头顶烈日在治理区劳作,一派繁忙景象。
在和田县阿和公路西侧群众治沙点位,去年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沙包,现已种上苗木并冒出点点绿意。罕艾日克镇霞村村民艾克木·买提克然正在他承包的沙地检查滴灌管道,他对记者说:“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种地是强项。得知县里推出治沙新政策,还给补助,我拿出积蓄又从信用社贷款4万元承包了50亩沙地种植大果沙枣。明年我还要在地里套种桃树和杏树,预计3年就能有产出。”
和田县人多地少,尤其是南部乡镇人均土地不足1亩。基于此现状,和田县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群众参与沙化土地治理,种植沙枣、西梅、开心果、红枣等品种,种植红柳接种肉苁蓉,多元化发展沙产业,将治沙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深度融合。
“我们按照‘谁投资、谁种植,谁受益、谁管护’理念,将靠近农区的国有未利用沙地划拨给村,村集体按照每户30—50亩标准再低价承包给有治沙意愿的农户。”和田县林草局林草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杨生虎介绍,目前,参与治沙群众1322户,申请治沙面积6.13万亩,初步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深度融合的沙漠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沙漠里还能种什么,既有生态效益、又能获得较高经济收入?于田县和民丰县正在探索试种中药材,促进沙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肉苁蓉又称“沙漠人参”,寄生于红柳、梭梭的根部,是道地中药材。于田县接种肉苁蓉已有40年历史,全县种植面积达21.5万亩,由于品种相对单一,价格相比前几年下降30%。为探索多元化发展,于田县在万花园防沙治沙片区建立万花园沙产业实验田,由于田县国资委下属国有企业投资359万元,开发1000亩土地,按照1个品种10亩地的计划,试种板蓝根、地黄、射干、酸枣仁、桔梗等36种中药材。
“我们与种苗公司合作,他们负责提供种源、技术支撑和药材收购。目前,80%的品种已完成播种,能存活多少,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是我们想通过实验筛选出本地适合种的品种,为群众蹚出一条路,带动大家共同增收致富。”新疆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为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多增加一份收入,阗源公司聘用当地村民,负责苗木种植、滴灌管道检查维修。村民如孜·于素甫住在奥依托格拉克乡亚尔买亥里村,正在实验田维修被乌鸦叼坏的滴灌管道。他告诉记者:“家里有9亩地,种植核桃、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在这里工作每月能增加3000元收入。”
提及在沙漠种植中草药的成功率,如孜·于素甫信心满满。“在我们的精心管护下,一定能种成。如果效益好,我也想在我的地里种中药材,让生活变得更好。”
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近年来,于田县始终坚持探索“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集体增收、群众受益、治沙持续”的于田模式,打造了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标杆区、万花园防沙治沙综合示范样板区、金胡杨防沙治沙区等六大生物防沙治沙区,已完成生物治沙面积43.2万亩,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受益群众8701户、3.2万人,有力带动当地就业。
后河坝是民丰县的风沙策源地,与县城仅隔一条尼雅河。河两岸,一边是居民生活的绿洲,一边则是黄沙漫天。为阻挡沙漠对绿洲的侵袭,民丰县长远布局,制定防沙治沙总体规划(2024年—2030年),规划防沙治沙面积339.25万亩,以锁边为重点,谋划实施铁路南光伏治沙、后河坝沙漠阻击、中铁建生物治沙等3个标杆项目,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项目采取芦苇方格沙障(脚踩式)+生物治沙模式,固住沙土防止蔓延 伊斯萨克摄
在后河坝沙漠阻击三期工程现场,民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贾磊向记者介绍治沙中所采取的“三不”模式和“工程治沙+生物治沙”模式。即先铺设1.5米×1.5米的芦苇方格沙障,固定沙土蔓延,再按每亩66株标准栽植沙枣、酸枣、杏树、桃树、梨树、西梅等果树,实现防风固沙、经济效益双赢。同时,采取不修路、不拉电、不平整土地“三不”模式,使用光伏能源进行供电供水,亩均节省成本964元。目前,民丰县通过先建后补方式,引入5家企业治理沙地10万亩,现已完成铺设草方格5万余亩、栽种沙枣等果树近3万亩。
记者在现场看到,草方格随沙丘地势起伏向远方铺展开来,蔚为壮观。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不同区域的草方格似乎还略有差别。
“目前,我们共试验示范9种沙障模式,包括石方格沙障、树枝方格沙障、棉花秆方格沙障、稻(麦)草平铺方格沙障、尼龙网方格沙障、芦苇方格沙障(平铺式)、芦苇方格沙障(手埋式)、芦苇方格沙障(脚踩式)、芦苇方格沙障(脚踩式)+生物治沙,通过对比建设成本及固沙成效,总结每种模式的优缺点,最终探索出最具性价比的芦苇方格沙障(脚踩式),并大规模应用于本地工程固沙和锁边工程。”贾磊说,通过收购本地芦苇,农民参与芦苇收割实现人均增收7750元,同时治理企业雇佣本地农民扎设草方格,企业治沙费用70%用于当地农民的工资发放,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
为进一步巩固群众致富增收成果,民丰县建立治沙试验站,按照10亩一品、间作套种的方式,试种罗布麻、甘草、板蓝根、款冬花、党参、黄芩、黄花菜等22种中药材,以及土豆、胡萝卜、恰玛古、花生、葵花等10种经济作物,通过实验选择出成活率高、适宜种植、产量高、收益高的中草药及经济作物,向农户进行推广普及,进一步提高治沙经济效益,促进沙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防沙治沙工作,不仅是一场与风沙较量的生态战役,更是一条通往绿色发展的惠民之路。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和田各地积极探索兴绿富民的发展新途径,群众生活像沙漠中的片片绿洲,焕发勃勃生机。(张萌 尹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