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廿载光阴绘青绿 森林浙江描绘生态共富新长卷

发布时间:2025/08/28 来源:浙江日报

15.jpg

钱江源

钱江源—百山祖群峰叠翠,西溪湿地水波潋滟,安吉竹海翻涌成诗,天目山古树年轮镌刻千年文脉……之江大地,以二十年如椽巨笔,饱蘸生态浓墨,厚植出最深沉、最广袤的青绿底色,描绘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新长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当这一声时代强音响起,浙江遵循“八八战略”指引,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以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锚定“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打造林业现代化先行省”宏伟蓝图,笃行林业现代化之路,唱响资源高效转化的绿色乐章。

二十载,护美绿水青山。在护绿增绿中夯实生态根基,做强生态林业强引擎,厚植绿水青山底色。

二十载,做大金山银山。在点绿成金中释放富民红利,奏响富民林业协奏曲,铺就金山银山通途。

二十载,共守精神家园。在凝绿铸魂中升华文化价值,谱写人文林业新华章,弘扬生态文明新风。

16.jpg

中华凤头燕鸥幼鸟与亲鸟在一起

厚植根基 只此青绿

绿色,是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航标。森林,是浙江人民心中永驻的生态瑰宝。

二十载春华秋实,浙江以生态保护为基、科学绿化为径,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厚植生态本底。累计完成造林超110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高位保持、稳中有升,居全国前列,省级以上公益林占比49%,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了126%,森林结构持续优化,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例从38.6%提高到73.0%,实现“山青、水秀、林茂、景美”的生态愿景。

成绩的背后,是系统治理的智慧,更是久久为功的定力——

浙江率全国之先,探索建立五级林长制管理体系。省、市、县、乡、村,在五个维度细细织起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的“严密之网”。这张网,强化了森林资源保护,有效促进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功能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激活林业发展“一盘棋”的治理效能。

城乡风貌焕然一新。平原绿化、新植1亿株珍贵树、珍贵彩色森林建设、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美丽林相提升……一批批森林城市、森林城镇、“一村万树”示范村不断涌现。

林业碳汇创新不断。杭州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森林碳汇”补偿模式;浙江(丽水)林业碳汇交易平台、“一起碳中和”小程序陆续上线。截至目前,浙江林业碳汇交易突破1000宗、金额超1227万元,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严守生态安全防线。浙江林业统筹发起“林水共建”“路林共建”,推动“引水灭火”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同步提升,破解防火巡护道与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双重困境。截至目前,全省推动300个水站开展共建,推进道路共建逾539公里,实现“1+1>2”的共赢效益。“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创新防控理念,强化数字赋能,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历史性扭转松材线虫病严重扩散蔓延态势。

湿地保护修复持续守护“地球之肾”。构建起多层次、多类型、广覆盖的湿地修复网络体系,率先开展全省域省级重要湿地生态补偿,建成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3处。今年,杭州、温州同时跻身新一批“国际湿地城市”,彰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浙江智慧”。

珍稀物种保护不断谱写着生命奇迹。浙江有3个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分中心和9个省级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基地。当朱鹮从10只增长到960只,并建成全国最大的人工繁育种源基地;当“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从全球仅存的1株,经人工繁育,实现野外回归4000余株;当仅存3株的百山祖冷杉,野外种群数量扩展到近4000株;当舟山五峙山列岛建起“智慧鸟岛”,吸引中华凤头燕鸥全球种群超85%的个体在此安家,成就了“人鸟共生”的佳话……

万物生机勃发,20年来,浙江夯实生态根基,为万物生灵筑起了美好家园。

17.jpg

林下经济

改革为钥 林兴民富

山区发展之困,往往囿于传统的“深山”思维与资源“小散碎”的布局。 激活沉睡山林、凝聚碎片资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破题关键。

浙江以改革为钥,开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逐步描绘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富春山居图”。

改革重在模式创新。浙江创新打造了“一股份两平台”的集体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将分散闲置的林业资源集中连片开发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林农变股东、叶子变票子”的华丽转身。

“一股份”即村级林业股份合作社,“两平台”即林权流转收储共富平台、林权市场交易管理平台。它们激发了林业标准地、共享林事服务中心、林业共富园区等一连串创新,为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拨开荆棘”,提供坚实的载体。2024年,浙江林业行业总产值突破6600亿元,58个重点县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实现了跨越。

作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衢州率先实践探路,提供生动样板。在这里,连片林权信息“上云”,意向投资人只需输入种植类型与面积,匹配地块即可动态呈现;随着笋竹精深加工产业园落地、制药企业加入,竹制品、中草药、油茶、香柚等山珍好物源源不断“出山进城”。

18.jpg

油茶采摘

改革释放的红利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方面,木本粮油筑牢“隐形粮仓”——香榧、山核桃、油茶等种植面积达680万亩,年产值超400亿元,富民产业日趋成熟;另一方面,“以竹代塑”正崛起为新增长极。自2024年省级行动启动以来,16个重点县已建成竹材分解点155个,全面激活产业链。湖州安吉凭借87万亩毛竹资源,完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竹纤维餐具年出口额突破5亿美元。

共富实践多维推进。浙江从产业、资源、生态、文化、管理五维度确立林业共富试点与“林共体”。庆元县以“国乡合作促富、特色产业增富、林下经济帮富、国家公园带富、林业碳汇造富”为路径,收储国储林2.1万亩,实施超1万亩,惠及林农6000余户,带动增收超3亿元。

富民渠道持续拓宽。通过“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浙江累计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个、“千村万元”基地703个,实施面积22.4万亩以上,惠及林农107万人,人均增收2.72万元。

森林康养业态蓬勃兴起。推进名山“带富”行动,“十四五”期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40亿元,以自然保护地为核心、周边乡镇为联动区,建设了20处集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名山公园综合体。景宁畲族自治县深耕林旅康养,推行畲药主题融合发展模式,构建“文旅+产业+消费”深度体验体系,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3.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2万元。

科技持续赋能林业现代化。浙江大力实施“科技强林、机械强林”行动,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自2003年起,浙江省与中国林科院开展深度合作,在竹产业(以竹代塑)、木本粮油、珍贵树种培育等领域取得突破,大幅度提高了浙江省林业科技的发展水平。其间,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奖2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5项,大批的技术成果在浙江的大地上得到应用,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

浙江山林间,智能装备与数字化治理更成为突出亮点。以永康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为载体,“机械强林”行动如火如荼开展,园区集聚企业2000余家,研发推广林机装备超万种,省级以上林业机械装备创新试验基地综合机械化率达70%以上;着力推进全国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试点省建设,杭州市西湖区初步完成林业生态全域智治“多感合一”项目,通过集成机器狗、无人机等现有设备,完善算法池,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等业务开展全天候的森林生态环境实时监控。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推动林业生产迈向高效智能新时代。

从产业融合到机制创新,从科技赋能到生态惠民,浙江正以林权改革为笔,在青山绿水间书写共富新篇。

19.jpg

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

文化铸魂 润物无声

浙江的绿色实践,不仅是生态根基的厚植、产业动能的激活,更是一场润化心灵的文化滋养。在人们心中播撒下生态文明的种子,让生态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建设,关键在于理念引领、凝聚共识、全民行动。

在浙江,“保护森林”被写入90%以上村庄的村规民约。开化县高田坑村村民自发成立古树护卫队,24小时轮值守护千年红豆杉;安吉余村将“禁伐禁猎”写进村民公约,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型故事被编入乡土教材。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成为了生态文明深入人心的鲜活注脚。

每年组织开展省市党政军领导义务植树,珍贵树种进万村、进校园等主题植树活动,全省每年超过800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为大地增添新绿。植树节、湿地日、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常年不断,省政协“关注森林”活动、文艺采风、知识竞赛等丰富形式,持续培育生态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意识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深刻转变。

截至目前,浙江已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创建“省森林城市”75个,创建“省森林城镇”799个,实现省森林城市和省森林城镇中心镇创建全覆盖。2个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生态文化村、58个省级生态文化基地相继创建,为生态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阵地。

让古树“说话”,让古道“讲故事”,是浙江活化生态记忆的独特路径。全省27.5万株古树名木实现“一树一档”数字化管理,建成省级古树名木文化公园177个。天台山千年隋梅、临海千年银杏等“最美古树”被赋予文化标识,结合AR技术还原历史传说;霞客古道、徽杭古道等200多条森林古道修复后,成为徒步爱好者追寻徐霞客足迹的“绿色史书”……在浙江,古老的森林文化、山水文化、竹文化、花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机。

自然教育,是连接心灵与生态的最美桥梁。依托丰富的鸟类资源,杭州西溪湿地系统研发“湿地观鸟”“植物探秘”等自然课程,组建超500人的爱鸟护鸟志愿服务队伍,年均开展公益观鸟、生态研学300余场。超10万青少年在此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写下“白鹭划过水面像一首诗”的纯真笔记,这一沉浸式体验将保护意识扎根心底。

20.jpg

溪上缤纷秋色浓

廿载光阴绘青绿,浙江大地,绿意已成磅礴之势。从安吉余村绿色理念的种子破土,到之江大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无垠林海,二十年如一日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宏大篇章。站在新起点,浙江将继续厚植生态本底、拓宽转化通道、弘扬生态文化,创造更多“点绿成金”的新奇迹,为人民带来更丰厚的生态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