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从罗斯福工程看“三北”工程攻坚战的破与立

发布时间:2025/10/29 来源:国家林草局三北局

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美国大平原的“黑风暴”,罗斯福政府紧急启动防护林带工程。然而,匆匆半个世纪过去,曾经的“绿色梦想”几近消失。每当想起美国罗斯福防护林带从“救亡林带”到逐渐消散的辛酸历程,更能体会“三北”工程40余载接力植绿的特殊分量。罗斯福工程的兴衰得失,恰是映照“三北”工程优势与挑战的明镜,更为攻坚之路指明了方向。

他山之石:罗斯福工程的启示与镜鉴

“罗斯福防护林带工程”(1935—1942)从北达科他与加拿大的交界处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得克萨斯的阿马里洛南部,沿着100度经线,纵贯了六个大草原州,打造了一条宽160公里,长1850公里的林带,造林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构建起纵贯中部的绿色屏障,迅速遏制了沙化蔓延。这一工程开创性地证明了人工林带对生态灾难的遏制作用,其规模化治理、科技支撑的思路,为全球防沙治沙提供了最初范本。

但二战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推进,农民为扩大耕地大肆砍伐林木,政府也因财政重心转向战后重建,削减了管护资金。到20世纪70年代,原本绵延千里的林带消失了近2/3,部分地区沙化问题再度反弹。罗斯福工程的兴衰揭示了生态建设的核心命题:短期应急治理易成,长期系统保护难守;单一技术措施可行,多元协同机制难建;政府主导推动易启,全民参与坚持难续。这些教训,正是“三北”工程建设中始终警惕的“暗礁”。

中国优势:“三北”工程的制度密码与实践伟力

从1978年启动至今,“三北”工程横跨13个省区市,覆盖448万平方公里土地,累计造林4.8亿亩,将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至13.84%,创造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对比罗斯福工程,“三北”工程的独特优势根植于中国的制度基因与实践智慧。

战略定力铸就时间奇迹。罗斯福工程因战争与经济利益调整而中断,而“三北”工程从一开始就确立了73年的长期规划,跨越三代人接续推进,成为与改革开放同步推进的国家战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锲而不舍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更是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提供资金保障,仅2024年就支持68个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落地,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延续性,是生态建设最宝贵的财富。

政策创新提供坚实保障。罗斯福工程因后期政策衔接不足导致成果流失,而“三北”工程建立了从资金保障到管理监督的完整体系。“三北”六期工程按照“1+N+X”工作方案,成立三北专班,统筹抓好一盘棋格局,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托国务院“三北”工程协调机制,统筹抓好重大问题研究解决、重要规划布局、重点项目和用地、用水、用钱等政策要素保障,并通过林长制层层压实地方责任。

系统思维破解治理难题。罗斯福工程以单一林带建设为主,而“三北”工程早已超越“种树治沙”的简单逻辑。在六期规划中,“三北”工程明确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系统性的保护治理大格局,通过乔灌草结合治理、工程固沙、草原改良、退化林修复、光伏治沙等一系列措施,构建起“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

全民参与激活内生动力。罗斯福工程主要依赖政府拨款与雇佣劳动,缺乏持续参与基础,而“三北”工程早已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三北各地积极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联农惠农利农长效机制,全力推广以工代赈,最大限度吸纳当地农牧民就业。坚持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在保护修复基础上发展产业和经济,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1500多万人依靠林果业稳定脱贫,这种生态富民的良性循环,让治沙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现实挑战:攻坚路上的“硬骨头”与“绊脚石”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看到,随着“三北”工程进入攻坚战阶段,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部分困境与罗斯福工程后期面临的挑战有着相似警示。

科学治沙理念还需加强。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科学治沙理念仍需要加强,一些地方还存在“向沙漠腹地进军”的冒进思想;一些地方设计单位仍按照传统思维开展作业设计,缺乏科学论证,未严格落实以水定绿等科学绿化理念。而水资源的重要性早已在罗斯福工程中得以印证,在没有补给水的情况下,干旱出现的变率决定了树木不可能持续生长。

生态产业建设仍有短板。部分地方对沙产业的支持不足,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导致种植推广进展缓慢;部分沙产业链条不够完善,难以实现持续的经济收益;还有一些地区防护林树种单一,出现老化退化现象。罗斯福工程主要种植欧洲赤松、美洲榆、杨树、椵树等高大乔木,然而,当小麦价格急剧上涨时,农民为追求眼前利益,开始砍伐部分防风林带改种小麦,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防护林的消失,教训深刻,应引以为戒。

后期管护机制有待完善。尽管当前投资问题基本解决,但后期管护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暂未形成“建管一体”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采取国有林场“场外办场”“场外管林”等托管方式,一些地方探索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管护的模式,管护方式不一而足;非沙化土地治理项目仍缺乏管护资金。这让人想起罗斯福工程因缺乏后续保障,最终被农民砍伐的深刻教训。如何建立“建设-管护-收益”的闭环机制,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攻坚方向:筑牢北疆长城的下一步路径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既要传承优良经验,更要借鉴罗斯福工程的深刻教训,以更精准的举措推进高质量发展,让绿色长城更加坚固。

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落实科学绿化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牢固树立质量优先理念,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在设计环节,实行作业设计提级审批制度,强化设计管理;在建设环节,全面推广良种苗木,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在管护环节,建立“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责任制,落实管护资金,配备专职管护人员。

构建三大效益协调长效机制。避免罗斯福工程“重治理轻收益”的误区,推动治沙与致富深度融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持续推进“两化”产业发展,支持上下游企业建设,完善产业体系;积极推广光伏治沙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养殖”的多元收益。同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保障群众在生态保护中的合理收益,促进"要我治沙"向"我要治沙"转变。

传承“三北精神”凝聚全民力量。治沙终究靠人,要持续弘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宣传王有德、塞罕坝林场等先进典型,激励更多人参与生态建设。通过以工代赈、志愿服务等方式,吸纳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利用新媒体宣传治沙成果与经验,增强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站在新的攻坚起点,回望罗斯福工程的兴衰与“三北”工程的崛起,我们更加坚信:生态建设没有捷径,唯有坚守战略定力、坚持系统思维、凝聚全民力量,才能抵御风沙侵蚀,筑牢生态屏障。(叶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