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彩云之南的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散发着独特的生态魅力。近年来,文山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与民生工程,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与不懈努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为筑牢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绿色答卷。
制度先行,夯实生态保护根基
文山州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构建起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文山州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文山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目标绩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将生态指标纳入绩效考核硬指标,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绩效、奖惩直接挂钩,以制度刚性保障责任落实。
普者黑国家旅游重点村
在生态治理机制上,文山州率先建立州内珠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全省跨区域流域治理提供了“文山经验”。2023年,与昆明市、玉溪市等4州市签订省级跨州(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保护大格局。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鉴定评估、修复监督等全流程规范机制,累计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49起,赔偿金额580余万元,其中一个案例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用制度红线守护生态底线。
系统治理,擦亮生态环境底色
蓝天白云常驻、碧水清波环绕、沃土良田滋养,是文山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的生动写照。2024年,全州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细颗粒物浓度为19.4微克/立方米,“十四五”以来,全州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分别减排1533.93吨、536.4吨,大力开展工业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管控,文山州天空愈加湛蓝、空气愈加清新,群众蓝天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文山州27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率保持100%,1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十四五”以来,全州减排化学需氧量3537.28吨、氨氮359.93吨。投资超10亿元实施盘龙河文山城区段综合整治、普者黑湖流域智慧湖泊管理等项目,推进普者黑湖、盘龙河等重点流域“三治一改善”,让清澈水流成为文山州的灵动音符。
云南博吉金国家森林公园。
土壤安全是民生之本。文山州267个“一住两公”地块完成污染调查,97.8万亩受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22个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点位完成治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为农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生态修复,守护生物多样之美
文山州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云南生物种质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滇东南喀斯特东南季风阔叶林区”全部位于境内。2022年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记录物种1116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种、动物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7种、动物94种,极危物种5种、濒危物种14种、易危物种14种。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自然遗产,文山州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视频物联+AI智能“天空地”一体化实时监测网络系统,实现保护区全区域监测预警覆盖。完善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体系,成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建成滇东南极小种群专类园,收集珍稀濒危植物200余种、6万余株,2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原生境得到有效保护,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达87%。
在生态修复方面,文山州通过自然整治、工程修复等方式治理生态图斑536个,修复面积达788.78公顷。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落实“一人十树,一村万树”三年行动,科学推进国土山川绿化行动,累计完成营造林560余万亩、石漠化治理200余万亩、“三沿”绿化3000余亩,义务植树74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稳步提升,绿色成为文山最厚重的底色。
绿色转型,激活发展新动能
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转型,文山州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全州全力推动“风光水火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丘北国家级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建成投运,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586.74万千瓦,占比达99.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4年发出清洁电量118.3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1150万吨,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468.58万吨。
丘北山心光伏电站。
砚山、富宁产业园区入选全省第二批零碳园区建设名单,3家电解铝企业成为国内首批通过ASI(铝业管理倡议)认证及产品碳足迹认证的企业,6家重点用能企业主要产品能效达国家标杆值,建成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两家省级绿色工厂,绿色能源成为文山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绿色出行也成为文山人的新风尚。全州新增及更换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1246辆,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车辆占比超70%。建成公共充电基础设施2498枪、集中式充电站256座、换电站7座,绿色出行网络不断完善。
城乡焕新,勾勒绿美新图景
以“千万工程”为蓝本,文山州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2021年—2024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41.94%提升至78.3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83%跃升至72.82%,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2023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场会、2024年“千万工程”经验推广现场会先后在文山州召开,文山州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取得的经验成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学习的榜样。
绿美建设在文山州全域推进,2312个绿美点位、56个省级标杆案例,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28个绿美社区、1430个绿美村庄、2145公里绿美公路、1.8万个美丽庭院,共同勾勒出一幅“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美文山新画卷。
示范引领,彰显“两山”转化成效
从生态优势到发展优势,文山州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西畴县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马关县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砚山、马关、丘北获省级示范区称号。西畴生态扶贫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各级媒体直播报道普者黑生态治理成效,文山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得到广泛认可。
百色水利枢纽富宁剥隘库区。
广南蒜头果高纯度神经酸提取生产技术取得突破,打通从“山头”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文山市庄子田村通过种植仙人掌改善石漠生态,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丘北普者黑、广南六郎城等生态旅游景区带动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旅居云南、好在文山”品牌逐步打响。2024年,文山州获得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4.85亿元,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益逐步显现。
展望未来,文山州将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筑牢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上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篇章,让这片土地永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