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沙坡头固沙防护林体系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草方格治沙
知道贺兰山,最早源自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来自“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壮怀激烈。
贺兰山下黄河岸边的宁夏大地,是“三北”工程攻坚战的重点区域。
在三北地区,众多干部群众长年累月参与奋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三北”工程建设者。他们中有一大批人用青春和汗水铸就荣耀,我们称他们为劳模、楷模、英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切美好、高尚、极致的荣誉给予他们都不为过,甚至都不足以概括或体现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植绿护绿的艰辛劳碌。
全国防沙治沙英雄、人民楷模王有德,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他有西北汉子典型的身高优势,年届古稀依旧身姿挺拔。谈及执着的生态事业,王有德总是滔滔不绝。他讲治沙林场的发展壮大,讲过去与现在的天翻地覆,言谈中像极了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将军,那一片连着一片满滩满谷的绿树仿佛就是他的士兵。治沙展馆里陈列的荣誉,远没有他肚子里装的故事精彩。
离春天近的是阳光,离梦想近的是绿色。王有德退休后治理的荒滩毗邻机场,一架又一架飞机从这里起飞、降落,见证了万亩荒滩一点点披上绿装。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万亩只是一个起步单位。在这里,你也会深深感受到林业的周期长。治沙人奋战坚守是以10年作为单位,30年往上才有谈论职业生涯的资格。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从领导干部到最平凡的基层工作人员,30年从事这一艰苦行业的建设者比比皆是。年轮轧过,皱褶渐深,让他们引以为荣的除了沙地不断退缩,就是绿地不断增加。封存在心里的是尘沙漫天里抛洒汗水的辛劳,洋溢在脸上的是种下梦想并收获果实的喜悦。如果非要用一个图形来体现,以三北局作为圆心,治沙人脚步丈量过的所有地方就是长长短短的射线密集汇聚成一个圆,圆梦的圆。而贺兰山下,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宁夏被誉为“塞上江南”。日益变绿变美的宁夏迎来山南海北如潮的游客,他们惊艳于沙漠金色的雄丽,震撼于黄河漂流的险奇,陶醉于瓜果甜蜜,徜徉于绿荫长天……大美宁夏,引人入胜。或许很少有人去关注缔造这方绮丽乐土背后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空灵通透的意境适合绘图题诗,留存在文艺的天幕上,生活在此的人最终落在实处的是三餐饥饱。生存、生机、生命,所有关乎活着的焦点都指向沙漠,寄托在黄河母亲身上。
贺兰山拔地而起,山势突兀峭拔,以不屈之姿傲然挺立于西北大地,宛如黄河母亲的忠诚守卫,一路护持大河奔流东去,在偌大的平原上写下一个水汽氤氲的“几”字。黄河时而温柔多情,时而冷酷无情,一边慈悲一边任性,给予人们滋养,也带走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把对人类的爱与憎统统裹挟在泥沙里,一并送入大海。要怎么才能重新获得母亲河的眷顾?草木山川无言,鸟兽可以迁徙另觅家园,而人的出走却要背负太多悲壮情怀。
沙坡头紧邻黄河北岸,这片土地曾是不毛之地,包兰铁路像一支利箭刺破浑黄横贯南北。而风沙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接纳,总想把这钢铁之躯装进自己的宝库里。人与沙漠的较量便因着这条大道拉开了帷幕。寒暑轮转,日月交替,胶着的战势熬干了一代建设者的心血,却没能动摇治沙人的初心。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愚公移山尚且有天神帮忙,治沙造林只能靠自己。
回忆刚开始治沙那几年的经历,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宁夏中卫市国有林场总场正高级工程师唐希明感慨,“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说起来容易,真正上手才知道有多苦多难。一茬接着一茬栽,那是风沙淫威之下的被迫重复,很多时候可能做的都是无用功,可明知希望渺茫还要继续下去,所求的无非是不必走回头路,希望能够摆脱幼年的噩梦啊!我们无法体会睁眼闭眼都是黄沙的世界是如何迷惘,也想象不出张口闭口满嘴沙尘是怎样苦涩的味道,在风沙迷离中渐渐皴裂的童年时光,足够磨平一个少年的锋芒棱角。唐希明坦言,当初上大学是为了远离这片梦魇缠身的地方,根本没想再回来。可命运的牵绊注定了他不可能置身事外,扔掉笔杆子,捡起锨把子,一干就是一辈子。
30多年如风而过,直面风沙战天斗地的人最有发言权,唐希明却是个腼腆、不善言辞的人。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头发稀疏,面色黧黑,干瘦矮小,腰背佝偻,皱纹深深浅浅布满眼角、额头,笑容却异常治愈。他是个爱笑的人,温和敦厚不事张扬,单看外貌让人没办法将之与“英雄”联系在一起。印象中的英雄本该高大威猛、气宇轩昂,或许还该有些侠客的潇洒风流。唯一与理想型英雄沾边的形象,就是他迎着风站立沙丘顶端指导工人铺设草方格时的状态——目光坚定,一脸自信。半生艰辛,默默无闻,他笑称自己是“唐百万”,治理好的百万亩沙漠就是他对童年梦魇的最好破解。恨沙、治沙、爱沙,单纯的汉子把全部爱恨悲喜都给了沙漠。
黄河水静静流过沙坡头,包兰铁路明亮坚硬一去千里,丰盈国家路网并饱满沿线经济。线路两侧有葳蕤的林带默默守护,有公路相伴相随,列车呼啸远去,底色是林业人的笑脸,载满的是生态文明成果,串联起无数人的呼吸,改变着山川河流的命运,带来欢声笑语,也留下传奇惊叹。携妻带子来旅游观光的青年人在金色的沙粒中翻滚玩闹,迎着朝露暮光拍照留影,定格沙漠的壮美,流连沙漠的滚烫,慰藉心灵陶冶情操。绛紫葡萄酒,鲜红枸杞果,翠绿杞芽茶,金的沙,蓝的水,入口的是清苦甘洌回味悠长,入眼的是青碧山水云起云落,生逢盛世无限欢喜,人生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而这美好宁馨,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取而来的幸福果实,每一份来自感官与味蕾的享受,都令人一边陶醉一边心疼。宁夏的味道就是这么复杂多元,品尝过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人生才算圆满。
贺兰山是宁夏人民的父亲山。站着的一座山脉,把父亲的内涵和气质诠释得淋漓尽致。与南方柔婉秀美的山脉不同,贺兰山虽然拥有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但山势偏重于阳刚,雄浑苍劲自成体系。许是经历过太多的兵戎相见,山峰如削隐隐透露着刀光剑影的杀伐之气,享有“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的威名,曾经成就过帝王霸业,隔绝强敌来犯,也阻挡沙漠进逼的脚步。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中,有5个就紧咬贺兰山不放,对宁夏平原虎视眈眈。风沙从来没有掩饰过攻城略地的野心,千百年来无数次试图翻山越岭入驻人类家园,有赖于父亲般刚毅的贺兰山背水坚守,大美宁夏才得以发展。
山中风景奇绝,怪石嶙峋,半面山体地表裸露寸草不长,另一半却郁郁葱葱林木茂盛,自然划出的分界线总是那么神秘令人叹为观止。5月末的早上,山谷里刮过的风带着丝丝寒凉,提醒游客加衣保暖。贺兰山海拔总体不算高,正适合大多数普通登山者一偿夙愿。山路铺设了木质栈道,保护草地并节省脚力,也让攀登变得意趣横生。穿林过木,行至半山腰有空灵水声突兀奏响,循声回望竟是身后山壁于拦腰处乍然倾泻的一道山泉。水势不大但努力营造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境,硬是从石山的心窝里冲流而出,把源头掩埋在山腹深处,神秘之外更添新奇。去山顶览胜可以乘坐索道,缆车是开放式设计,双脚悬空无遮无挡,尽情饱览风光的同时亦有飞天探险的刺激。一路吹着山风晃晃悠悠登顶贺兰山,目光借着阳光的明丽拂过青葱枝头,穿过林荫遮蔽,光影星星点点如梦似幻,斑驳了时光,也消闲了日月。
置身贺兰山巅极目远眺,四周层峦叠嶂,群峰错落,远的近的各有色调,在缭绕的云缕曼妙里呈现出完全有别于西北的诗情画意,仿若水墨丹青描摹着的江南气象。至此,才让人对“塞上江南”由衷信服,相信西北彪悍粗犷的山脉也能长出南国山水的浓淡相宜,这不正是父亲山铁汉柔情的一面嘛!
生态治理硕果累累,自然万物比人类更早享受生态红利,也比人类勇于表白,直观体现之一是林草葳蕤,之二便是野生动物数量骤增。贺兰山里随处可见岩羊的身影,它们成群结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漫步山谷,徜徉于公路,不闪不避,从容悠闲。
回城的路笔直宽阔,不乏坡道起伏。午时阳光炙烈,透过淡淡浮动的热浪向前看去,远处路面泛着刺眼的亮白光芒,视线尽头道路陡然上扬,终点掩进明亮到虚无的光的深处,此去何处就成了一个谜。中途经过西夏王陵,这个神秘的王朝创造的文化与文明也是个谜,缺席史书记叙的西夏到底经历过什么样的繁华,我们只能隔空断想。王都黑水城埋没尘封的故事关乎风沙,而且不止一场两场。受时代局限,古人没有生态治理的意识,任由沙漠掩埋王国,除了眼睁睁看着文明湮灭什么都做不了。沙尘暴席卷而来吞噬生命的那一刻,该是怎样的人间炼狱?撕心裂肺哀鸿遍野,抑或绝望哀号满眼不甘?太多的惨烈与惨痛早已化为沙漠的一部分,无从追溯也不敢假设。而今天,我们生态建设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不让历史重演。
有人说生态变迁自西向东转移是自然规律,除了顺应天命别无选择。过去我们都深以为然,现在看来,这样的学说势必要重新评判了。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的不仅是一方家园、一片天地,而是致力于生态修复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证自身永续发展,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已见成效,贺兰山下葡萄连片、枸杞漫遍。“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刘禹锡诗里赞颂的美好在贺兰山下绽放。山下平原便建成了题名为“殷红子熟”的庄园,以种植经营和品鉴枸杞产品为主体,开辟出一隅韵味十足、古意盎然的休闲乐园。“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枸杞延年益寿早有论证,入药入羹已是平常,在这里更深层次的枸杞开发和加工,各种功效的产品琳琅满目,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田园生活近在咫尺,离银川市区30分钟车程,大自然的清新宁静触手可及。庄园里头种植大片枸杞,周边有树木围拢,每到夏日风光无限。由近到远,高的树、矮的草,次第铺陈,满目葱茏,枸杞园生动壮观。夏日午后,田间湿热气息扑面而来,杂糅了土地的泥腥、草木的清爽和腐殖质特有的浑浊,在夏的热烈中发酵调和,各种气味碰撞流淌,寻找各自存在并作用于季节的计量,自行勾兑成了醉人的奇妙味道。植物们在热烈的土地上生长旺盛,等待一季硕果满怀,酝酿下一场荼蘼花事。古典民乐的氛围里品味稍带法式浪漫的中餐美食,再来一盏加了枸杞原浆和巧克力碎的酸奶,心情与食物一起缤纷起来,酸酸甜甜,宛如爱情。偷得浮生半日闲。倚进柔软的沙发椅里慵懒观望,放空心灵,半梦半醒,把疲于奔命暂且放在一边,生活便不止于苟且了。
宁夏的红酒也是出了名的好。地处全世界最适宜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维度线,难怪能够拥有那么多的浪漫氛围。红酒是高贵典雅的象征,在我国还与英雄情怀和雄心壮志相伴相随。“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很早时期,天下划分九州,后来又分十三州,宁夏属于雍凉之地,盛产葡萄酒,也是英雄的摇篮。古有皇甫嵩啸傲三国,李元昊开创西夏帝国;今有治沙英雄守土卫家再造绿色长城。许是这片土地原本就底蕴深厚,纵然风沙弥漫战乱不断,人们还是顽强坚守,用冲锋陷阵的劲头在贫瘠的荒漠上创造了许多奇迹,让贺兰山脚下的石头开了花。种在山脚下的葡萄面积广阔,已经不能用“园”或“圃”来框定,那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希望和梦想,支撑着大大小小几十个酒庄的红酒酿造产业。可又有谁能想象,就在十几年前,这里却是寸草不生的石头滩。
要绿还要富,是沙区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迫切需求。如果说生存的基础是粮食,幸福的到达是美酒,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生活的酿造。没有这个酿造的过程,生活必然寡淡无味,更有甚者将会饥寒交迫。绿起来,绿得快,当然不能只靠勤劳的双手和强大的意志力,还得有技术支撑;富起来,富得足更需要科技引领。黄河岸边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无疑就是治沙致富的智囊,在漫长的“三北”工程线上,承担着变绿变富的技术指导工作。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站长张志山是我的老乡,甘肃武威人。他的出生地古浪县八步沙,正是另一块治沙前沿阵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治沙造林中,更看重的是为治沙提供了什么样切实可行的方案,帮到了哪些人,改善了多少沙化土地。数据背后、成绩背后是科技工作者默默无闻的奉献,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博大胸怀。从闷头治沙到科学治沙,再到科技治沙,试验站的故事鲜少有人知道。他们犹如装潢华丽的墙壁里头看不见的钢筋混凝土,不露锋芒却支撑着硕大的建筑,是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贺兰山脚下的葡萄、枸杞,黄河岸边的瓜果蔬菜,以及三北地区数以万计的沙生植被、经济林木和不断改进的科学治沙方式,甚至浩渺无垠的沙粒尘埃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万物都是研究对象。山水林田湖草沙,科学布局,系统治理自然需要系统研究并提出方案、论证结果,然后推广使用,造福于民……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处处都有他们的心血。小到沙地上一块苔藓,大到天空中飘过的虹霓云彩,治沙路上科技无处不在。
黄河岸边蚊虫凶猛,铁嘴能够穿透衣物触及皮肉,吃饱喝足了还不忘留下“到此一吸”的印记,被蚊子亲吻过的皮肤瞬间红肿、瘙痒难耐,清凉油或者驱蚊水都不管用。一边忍着不去挠痒,一边帮张站长拍打在他裸露的胳臂上“用餐”的蚊子,这位老乡反倒劝我不必理会,云淡风轻地说“没事,不要紧”。此时此刻,找不到任何可以准确表达心境的词汇,崇敬或者感恩,都不足以完全说明,唯有喉头哽咽黯然离开,借着看羊皮筏子横渡黄河的表演,把一捧热泪洒向浊水。我说是河边风大迷了眼睛,脑海里却一再描摹,他们如何挺过了比现在更为恶劣的每一个白天黑夜?绿水青山得来不易,再多礼敬都不嫌多。
试验站实验基地里长有一种叫沙拐枣的植物,不知是开的花还是结的果,一团团一簇簇累缀于枝头,白的、粉的、白粉相间、粉绿参半、橙红兼美的……毛茸茸的可爱极了。在这之前,我从来不觉得沙生植物会比牡丹娇艳、能比玫瑰光鲜,“沙拐枣”显然是被取名遮蔽了美丽的沙漠之花。真想移栽一株到案头,时时欣赏它的风姿啊!可我明白,它是沙漠孕育出的佳丽,存在本身就是为了装点沙漠,不应该困于某一个封闭空间独自寂灭。钟爱花草树木和守护爱情是一样的,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成全,不能用爱的名义囚禁它的梦想。
石头垒砌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奇迹,树木长出的绿色长城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生态建设事关人类文明延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在中国不只是一句口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现实,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包括宁夏在内13个省(区、市)的三北地区人民,用汗水+勤劳+信念+科技在祖国北疆建造起了一道绿色长城,守护我们的家园,带来安宁和富足,也播撒爱与希望,还锻造出了一批新时代英模典型,凝练出可歌可泣的“三北精神”。今天是绿色屏障,明天是民族脊梁。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干净的空气和水,应有尽有的食物,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享受……在种种美好里陶醉沉浸,不是繁荣昌盛还能是什么呢?
学术界研究的结果,说生态环境恶化不单纯是人为破坏的结果,地壳运动陆海迁移,生态自西向东退化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物竞天择的自然淘汰。又说人类文明起源于西部,历经沧海桑田又从西部开始干涸凋零,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规律。如此看来,我们现在所做的努力无异于逆天改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沙化扩张,把老天打算淘汰的天地改造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家园,持续绿化巩固成果,这是人与自然的抗争。在这场较量中,人类还需要对万物生存负责,探寻一条相融相依共存共荣的和谐大道。生态文明建设当真压力山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袖手旁观!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尽管生态建设道阻且长,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久久为功,剑锋所指、信念所到处,就是理想彼岸。祖国何处不青山!今天宁夏的成功模式,未来一定会在广袤的三北地区遍地开花。(作者:陈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