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共话“两山”理念 | “两山”理念引领浙江林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首次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涵和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创新,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安吉余村考察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浙江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20年来,浙江深入践行“八八战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高质量森林浙江建设、打造林业现代化先行省等决策部署,奋力推进生态林业、富民林业和人文林业建设,充分释放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多功能价值,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的林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生态林业

让绿水青山底色更靓、绿意更浓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是浙江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20年来,浙江始终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科学绿化,全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厚植生态底色,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突出制度固本,擎起林长制之“盾”。率先探索并建立涵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林长制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充分发挥总林长牵头抓总作用。坚持体系、机制、措施联动联控,各级林长既“挂帅”又“出征”,着力推动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发展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确保了每一片森林、每一块湿地、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为绿水青山筑起了坚实的制度屏障。

推动扩绿提质,描绘绿色画卷。坚持科学绿化,持续推进国土空间绿化美化。从“千万工程”的村庄绿化起步,到平原绿化、新植1亿株珍贵树、珍贵彩色森林建设,再到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美丽林相提升、林业碳汇发展,浙江大地持续增绿、提质、添彩。加强种苗基础建设和病虫害防治,培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林木良种基地和保障性苗圃,打响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战。20年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居全国前列,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了126%;森林结构持续优化,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例从38.6%提高到73%,一片片“颜值”更高、“体质”更强的森林成为亮丽的生态名片。

强化系统保护,筑牢生态屏障。持续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优化林木采伐管理,逐步建立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规范管理制度体系,保障重大项目用林需求,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一张图”统筹耕林园草空间治理试点工作,解决一批自然资源和林业领域管理难题,打造省级示范样板。积极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率先开展全省域省级重要湿地生态补偿,建成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3处,杭州、温州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大力推进公益林天然林建设,实现面积公布、管理政策、补偿资金并轨管理,全省省级以上公益林占比49%。持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行动和生态廊道建设,朱鹮、普陀鹅耳枥、百山祖冷杉等“明星物种”种群稳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全力筹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展示浙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成果。创新开展“路林共建”“林水共建”,有力推进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近10%,积极争取设立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推进名山公园建设和培育,打造一批大花园耀眼“明珠”。

大力发展富民林业

让金山银山路径更宽、动能更足

林业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民生,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是推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20年来,浙江积极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探索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多元路径,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不断释放强村富民效应。

深化集体林改,推进“两山”转化。敢为人先,以“一股份两平台”创新集体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推动林业标准地建设,吸引社会资本“上山入林”。搭建强村富民平台,开展配套政策试点,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壮大规模经营主体,努力让“资源变资产、林农变股东、叶子变票子”,林业对林农增收贡献率达到19%,部分重点山区县林农收入50%以上来自林业,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林业额度超6100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全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突破100亿元,有效破解林业经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进林业政策性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开展GEP核算应用试点,建立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

发展绿色产业,锻造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24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6611亿元,较2005年增长超5.2倍。开展“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惠及林农超107万人,人均增收2.72万元。推进油茶、香榧、山核桃等木本油料全产业链发展,粮油保供能力不断提升。推动国家竹产业研究院落户安吉,加强“以竹代塑”研发应用,推进竹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竹木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推进花卉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林苗一体化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加快打造长三角一流、国际知名的森林康养目的地。据最新统计,仅森林公园接待游客就达8266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超276亿元。每年举办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近5年累计成交额达77.98亿元。

科技创新赋能,点燃绿色“引擎”。大力实施“科技强林、机械强林”行动,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以省部共建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为载体,不断加大先进林机装备研发推广力度,确定首批国家林草机械装备创新试验示范基地试点4个、认定省级基地12个,综合机械化率达70%以上。深入开展省院合作,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68个省部级创新平台优势,强化林业关键领域科研攻关,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奖2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5项。着力推进全国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试点省建设,完善林业“一张图”,初步建成“林业大脑”。加强机器狗、无人机等设备在资源监测、森林防火等工作中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建立全省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专家库,创新“四联”科技帮扶机制,深入实施共同富裕科技推广服务专项行动。

大力发展人文林业

让绿色福祉更有温度、更具质感

森林是人类文化的源泉,林业是传承和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20年来,浙江积极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树立起“爱绿、植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推进身边增绿,优化人居环境。以“关注森林”活动为重要抓手,持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全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8个,数量位列全国第一,省森林城市和省森林城镇中心镇创建实现全覆盖,建成国家森林乡村447个、省“一村万树”示范村1998个,不断构筑绿色宜居的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每年组织开展省市党政军领导义务植树、珍贵树种进万村等主题植树活动,带动全省每年超过800万人次参与,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汇聚起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传承森林文化,共建共享生态。古树名木是历史的“活化石”、乡愁的“守望者”,每一棵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实施“一树一策”古树名木专项保护行动,建立档案、挂牌保护、复壮养护,救治复壮古树名木4.6万余株。加快推进森林古道保护修复建设,认定一级古道127条,开展诗路文化带项目古道保护修复50条。依托丰富的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千岛湖、雁荡山、天目山、四明山等成为人们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首选地。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到森林中去”成为追求健康生活的新风尚,推动实现从“砍树”到“看树”再到“赏树”的转变。

开展宣传教育,讲好林业故事。广泛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植树节等主题宣传活动,选树宣传“最美林业人”等先进典型,连续16年邀请县委书记、专家学者录制“国土绿化”“林业共富”等访谈节目,不断凝聚绿色发展共识。持续推动自然教育活动,厚植生态文明理念,建成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6个、全国生态文化村50个、全国自然教育基地41个,省生态文化基地164个、省自然教育基地107个。积极参加世园会等大型展会,承办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等活动,充分展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20年来,“两山”理念已从余村的“小盆景”成长为浙江的“大风景”,从浙江的“地方实践”升华为全国的“国家战略”。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践行“两山”理念,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对照“提质、兴业、利民”的要求,充分发挥森林“四库”功能,在护绿上更用心,在用绿上更用力,在爱绿上更用情,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努力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在之江两岸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董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