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推动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
林草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牢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要职责,统筹抓好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70%以上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等保护管理,有力维护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深入学习领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认识生态保护修复、怎样组织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课题,既从认识论上提供了战略指引,也从方法论上提出了实践要求。
创造性提出两个“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具有标志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阐明了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牵一发而动全身;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阐明了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也揭示出“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阐明了生态保护修复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为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创造性提出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重要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单一要素保护和治理,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
在空间维度上,统筹考虑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各个空间层面,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多个生态系统,加强全要素协调和全过程管理。在目标导向上,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切实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重大任务上,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以流域、山系等为治理单元,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全面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性系统性。在治理手段上,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以改革精神和创新办法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能力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林草局和各级林草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打好政策、资金、技术以及规划、工程、项目“组合拳”,不断以改革精神和创新办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注重规划引领,科学布局。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推动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明确“三区四带”总体布局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9个专项工程布局,以条块全面融合推动解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把我国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全部保护起来。印发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在“三区四带”骨架和重要山系、水系、通道等网络上,科学部署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治理重点任务。印发实施“三北”工程六期规划,科学部署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特别是三大标志性战役。
注重工程带动,创新转变。打破地理单元和行政区域限制,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着力破解生态顽疾,提升生态治理效能。发挥“双重”工程、“三北”工程、“山水工程”、国土绿化示范项目等重大工程项目牵引作用,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整体提升。
在组织管理上,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协同作战、密切配合,实现由单一行业部门向各方力量合力攻坚转变。在修复理念上,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分类施策,实现“单要素”向“全要素”治理转变。在治理方式上,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联防联治转变。在发展动力上,积极探索以工代赈、央企合作、揭榜挂帅等新机制,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目标导向上,既注重保护修复、科学治理,又注重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实现由扩绿增量向增绿提质并重转变。
注重科学精准,系统治理。坚持尊重科学,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光、热、水等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分区分类施策,科学划分封育区、治理区和适度利用区,因需因害设防,因时因地制宜,适地适绿适法。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积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制度,给大自然自我修复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针对水土流失严重以及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地区,在自然恢复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加快自然恢复进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推广,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实施林草湿荒等自然资源 “一张图”管理,推动造林种草保护修复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落地上图。
注重法治护航,制度固本。坚持把法治作为保护和治理的重中之重,推动完成森林法、湿地保护法、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加快国家公园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等立法修法和自然保护地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等修订工作,基本建立了覆盖林草湿荒全要素全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以林长制为引领,压紧压实各级林长责任,完善执法、司法协作机制,发挥基层林草工作站和生态护林员作用,严格森林草原湿地保护监管,严厉打击破坏林草湿资源行为,坚决守护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奋力谱写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新篇章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们将持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不断推动保护修复工作迈上新台阶。
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北”工程区占我国陆域国土近一半面积,涵盖林草湿荒等多种生态类型,是当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任务最重要的地区。我们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类型,全力打好新时代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坚持统筹有方,发挥“三北”工程协调机制作用,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坚持科学为基,深入研究封禁保护区、优先治理区和合理利用区不同治理方式,强化创新驱动,提高精准治理水平。坚持质量为先,以重点治理项目为抓手,持续提升林草质量,确保治一片成一片。坚持巩固为要,完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林草湿荒生态系统。
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地涵盖了我国国土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野生动物种群,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我们将严格规范国家公园设立审批,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系统解决数量过多、空间破碎、管理混乱等问题,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同时,加快亚洲象、穿山甲等13个旗舰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布局和48个重点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积极构建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迁地保护体系,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有机衔接、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国有集体林地25.68亿亩,约占全国林地面积的60%,这既是一亿多农户的生产资料,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更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将紧紧围绕答好总书记“林改四问”,着力破解森林分类管理、林木采伐、规模经营、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等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推动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
通过“赋权”盘活资源,赋予经营权更多权能,探索以集体林为突破口创新森林资源分类管理。通过“放权”激活动力,优化林木采伐管理,鼓励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创新引入金融“活水”,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破解林权收储担保难题,健全财政金融联动支持机制。
着力提升森林草原资源质量效益。我们将实施森林草原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切实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持续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着力推动森林资源提质增效。加快修复治理退化草原,积极发展高标准多年生人工草地,提高优质牧草比例和草种自给率。优化调整树种草种结构,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效益和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持续做大做强林草产业。林草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对拉动经济、增加就业、提振消费、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成效的综合体现。我们将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以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林草资源高水平保护,研究出台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持续推动林下经济扩面、木本粮油增产、木竹加工升级和旅游康养有序发展。同时,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发挥森林“四库”功能,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牢牢守住自然生态系统安全防线。自然生态系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将持续强化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发挥林长制作用,切实加强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保护监管,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违法行为。压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防灭火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加强生物安全建设,加大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和互花米草除治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