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幸福底色丨和田让沙海“披绿”又“生金”

发布时间:2025/07/20 来源:丝路视听

在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千年相守中,和田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书写着治沙传奇。今天的《幸福底色》专栏,让我们一同走进和田地区,看当地如何让沙海“披绿”又“生金”。

眼前的胡杨林,是策勒绿洲生态防护与保护区,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的重点实验区。这些年,研究站站长曾凡江与同事们先后从100多种荒漠植物中,筛选出沙拐枣、骆驼刺、柽柳等多年生植物固沙,摸索出适合当地的“生态+产业”治沙模式,和各族群众一道,完成治沙面积134.51万亩,恢复绿洲边缘天然植被25万亩,风沙前沿后退8公里。年风沙天气由原来的270天下降到现在的126天。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站长 曾凡江:20多年前风沙危害到什么程度呢?年均降尘每平方公里能达到将近600吨左右。科研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更多区域的农民受惠受益。

2024年11月,环塔克拉玛干沙漠3046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实现合龙。今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迈向了新阶段,锁边宽度将进一步加大,把绿围脖织得更厚实。和田地区继续秉持 “生态优先、效益并举” 的理念,将治沙工程与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新疆广播电视台记者 李锋:我现在是到了和田地区最大的一个设施农业的现场,现在这里有1000座大棚,每年可以产大概7万吨的瓜果蔬菜,同时还为周边12个乡镇提供了1300多个稳定的就业岗位。

这里过去是沙漠荒滩,当地引入企业,联合科研院校,为沙漠农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新疆盛世华强万亩设施农业基地种植户 吐尔荪托乎提·吐尔荪尼牙孜:从种子到各种管理技术方面,公司给我们指导,不需要垫付资金,公司统一销售,20个棚的话,一年的纯收入大概就有15万元到20万元。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田地区还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沙漠探险、乡村休闲、农家体验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新疆广播电视台记者 李锋:现在我们来到尼雅国家湿地公园,这是5年前未改造的尼雅湾,盐碱地、荒草滩,如今已成为风景秀丽的休闲胜地。

河南游客 张曼华:在网上做攻略,过来一看还是挺不错的,挺有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