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
100
500
关闭X

用心播种绿色的人——记云居寺绿化指挥部老党员史永怀

发布时间:2017-04-24   浏览:3344次

绿色故事1.jpg



历史把悲壮与神奇镌刻在茫茫山林,那猎猎作响的绿叶,代表着生命的精彩和每个时代的辉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持之以恒、攻坚克难”的义务植树精神,不仅在史永怀等绿色典范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这种把生态建设和个人命运、民族未来相交融的庄严的使命感,时刻激励、鼓舞着我们前行。正是这些人物的出现,为我们作家提供了抒写历史、抒写绿化英雄的写作平台。


汽车从和平里朝着房山的方向奔驰,尽管秋天是北京最美丽的季节,可北京的上空雾蒙蒙的,十几米开外什么也看不清楚,我只得闭目养神。正当我不知是瞌睡,还是梦游之时,司机师傅突然喊道:“ 赵老师,我们进入云居寺地界了。”我猛然睁开眼,朝车窗外望去,只见公路两旁一片片的“火炬”(一种树的名字)红艳艳的,似是向我招手致意。我又朝山上望去,尽管山上的石头凸显,但仍然挡不住满目绿色,且一棵棵侧柏(听司机师傅说,侧柏易活而耐旱),向钉子一样牢牢地扎进这石山之腹,何等英姿飒爽,何等气壮山河!


作家是最容易被感动的,此时的我心潮澎湃,已迫不及待想快一点见到我要采访的主人公——云居寺绿化指挥部老党员史永怀。


DSCN2163.jpg


云居寺绿化指挥部办公室到了,宽敞的院落,整齐划一的平房,院子里有两棵粗大的果树,一棵叶子已经发黄了,一棵的叶子却还是绿绿的,像一对门神似的站在那里,为这院子增添了几许家的情趣。


史永怀迎了出来,一位敦厚朴实的汉子,见我夸奖这办公环境,他憨憨地笑着说,我们当年非常艰苦,没有办公地点,也没有办公经费,只能和云居寺文物保管所搭伙做饭。赶上造林繁忙季节,顾不上做饭,就用清水煮点挂面,就着酱豆腐吃上几口。我们是农民出身,又年轻才24岁,我们不怕吃苦,不怕出力,只是寺庙是个清静的地方,一到春天植树造林的时节,北京各单位人山人海的,把个寺庙搞得不得安宁,我们在云居寺里住了不到一年,就搬了出来。后来在水头部队的帮助下,我们住进泉水河旁边的一个机井房。机井房很安静,四周荒凉之极,又挨着水边,一到夏天,蚊子虫子咬得人根本睡不了觉,不经意的时候一条条的长蛇还经常往屋里爬,吓得我们大呼小叫的。进入冬天后,冷风飕飕,天寒地冻,冻得人睡不着觉,我们经常是裹着被子坐一宿。


条件如此艰苦是城里人想象不到的,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农家子弟,从小他就知道栽树是造福的事,树可以盖房子,可以当柴火烧,也可以做成家具,每当看见荒山上长出绿树,史永怀和他的同事们心里别提多舒坦了。



历史长河,文争武斗,不知淹没了多少绿色;时光荏苒,拓荒植树,又有几多苍翠释怀。


1984年的春天,房山县为了恢复云居寺“回首林烟漠”的美丽画面,还原因战乱而破坏的茂密林木,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植树运动。而云居寺绿化指挥部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史永怀是第一批被安排到云居寺负责义务植树的人。


IMG_2618.jpg


史永怀至今仍然记得,当时他站在云居寺外,抬头望着寺院后的一座座山峰,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满目苍凉,岩石裸露。他心里不免冰冷冷的,缺少资金,没有办公地点,没有专业知识,在秃山石峰上植树造林谈何容易。


有一次,史永怀他们往云居寺后山上背树苗,快天黑时突然狂风暴雨齐来。史永怀知道,必须赶快把树苗运到山上,如果这批树苗土坨被冲掉了会影响成活率。他冒雨下山到水头村挨家挨户找人,乡亲们见史永怀为了绿化荒山冒着雨忙忙碌碌,大家都纷纷跑出房间,把树苗一棵棵运送到山上栽好,保住了高成活率。当大家下山的时候,由于路滑,真是连滚带爬,史永怀一边照顾大家下山,一边忙着扶助乡亲们,不小心还摔了两个大跟头,在家里躺了几天。


037.jpg


植树造林,说起来只是四个字,但做起来却如愚公移山!


荒山的形成大多数是人为的,也有是动物造成的。比如山羊,农民都赶着羊群上山放牧,小羊们见到绿油油的小树苗吃起来很高兴,特别是侧柏的小树苗有祛火功能,羊非常喜欢吃,所以小树苗会受到三种灾害的攻击。


还有就是当地人对义务植树不了解,他们没有义务植树的意识,农民在干活时割烧子,因为那时农民很穷,没有钱买煤,他们只有上山打柴打草,折小树,伐树苗。往往是今年栽明年死,再栽,再死,这样连续3年后,政府决定改变政策,一是引水上山,在山下打深水井,往山上铺管道,保障树苗用水不;二是改变树苗的规格,从小树苗(10公分)到大苗(100公分),保证成活率;三是防止野生动物和家羊的破坏,减少树苗的被破坏率,四是史永怀他们积极向老百姓宣传植树造林的意义,让老百姓认识到植树造林是造福社会、造福村民的一项功在千秋万代的好事,五是因地制宜搞植树,史永怀天天钻研如何植好树,栽好苗,在他们反复研究后,得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找有土的地方挖掘,石头小的地方挖掘,六是以资代劳。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各单位都是人山人海的来植树,既浪费时间、人力物力,也种不活多少,因为他们都是城里人,没有干过农活,山上又都是石头,一天也挖不了几个坑,一个单位一般要来几十人上百人,每个人都管一顿饭,再加上树苗的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后来我就跟他们商量,能不能我在当地找农民帮助你们种树。一是农民土生土长在这里,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熟悉,二是他们有力气会使力气,你们挖一个坑要半天,一天种不了几棵苗,而且成活率非常低,让农民干,给他们一点钱,由绿化指挥部出面与村队部协商,挑选一些能干的村民,保证质量,每年你们秋天来验收。七是边植树边创新,他们大胆改革,采取爆破造林法,因为这里的山都是石山,很难挖掘,而春天的雨季就那么几天,所以必须抓紧时间,怎么办?他们想到了人民子弟兵,史永怀找到当地部队,经过协商后,他们采取打眼放炮的办法,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因为爆破作业树坑大了,树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有了树坑,他们采用客土回田的办法,从平原找好土,这样种植小树成活率就会达到百分之百。几管齐下,成效显著,形成了当年种苗当年见绿的景观。


031.jpg


不大善于言谈的史永怀,在他谈起植树造林时,脸上总是充满幸福的笑。经过以资代劳、树木认养、捐赠绿化基金,义务植树形式不断拓展,生态建设呈火山喷发般的态势,造林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得到缓解,绿量不足、绿质不高的问题得到改善,公民生态意识和义务植树尽责率不断提高。当我问他在这里坚守了33年,苦不苦,累不累时,他告诉我,其实我是很幸运的。我们在这里搞义务植树,本来是人生地不熟的,我却遇到了许多好心人。当地的老百姓都对我非常好,特别是这村里的支部书记。有一次,某单位来了几十人义务植树,他们要上山必须要经过农民的庄稼地,这些单位来的人都是很有素养的人,他们都是走在地边上,生怕把老百姓的庄稼踩了。但有些农民是很不讲礼的,见是城里人就想坑骗人家,对着人家大吵大闹,要人家赔偿。我怎么说也没有用,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只有求救支部书记。支部书记听了我们俩人的汇报后,就来到地头,他查看了一下,根本没有踩到庄稼,回过头来就对村民说,人家大老远从城里跑到咱们山沟里,帮助我们在山上种树,我们不感谢人家不支持也就算了,还找茬,让人家城里人怎么看我们呀。一番话说得村民红着脸低下了头,这件事后,再也没有村民跟我们过不去了。


029.jpg


史永怀满怀感激地说,我既不是什么官没有权,也没有钱,但我却能够调动部队,说到这儿,他竟然哈哈大笑起来。他说,我们的子弟兵就是可爱,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就是当地驻军。他们有能力,有执行力,有设备也有责任心。记得1984年刚刚成立指挥部时,我手里没有钱,种树苗要是请老百姓帮忙,每天虽然只一元钱,但我也拿不出来。我就想到了人民子弟兵。一天我壮着胆子找到驻军,是云居寺防化团,当我提出请他们帮忙抢种树苗时,他们团长二话不说,一声令下,全体出动,冒着雨上山种树。因为当时山上没有水,小树苗刚刚栽种上必须要有水,所以我们必须要等天下雨时才能够栽种。每当这时看到我们的战士冒雨冲在前的那种精神面貌,我都很感动,可惜我不会写文章,不然我会将他们的英姿飒爽的身影一一写出来……



从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揭开了中国绿化史上崭新的一页,到2017年,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整整走过了36年,而1984年云居寺绿化指挥部成立至今,史永怀已经整整在这里工作了33年。


33年,在人生长河中虽然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一个从青年到中老年的人来说,33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阶段。


从一无所有,到打拼出一片天地。史永怀兑现了他的诺言: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种树。把党员的理想和宗旨体现在工作岗位上。


照片 106.jpg


33年,有过多少植树的人为这一片片的绿色而流过汗水、留驻青春;33年,在云居寺,在这片原是荒山秃石的下,有一个人默默地坚守在义务植树的岗位,33年来,他累计接待中央、市属、区直及社会单位1000余家,在云居寺及周边地区植树200万株,绿化荒山2万余亩。


“我一直有一种栽树情结。” 史永怀向我拉起了家常。记得小时候,父亲在我家院子里栽了几棵柿子树,我不小心弄折了一根树叉子,父亲急了,又生气、又伤心。他说的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树就是命,粮食不够吃,全靠柿子树。记住,有根的多栽!


2004年3月13号,正是栽树忙的时候,史永怀在山上正组织协调绿化工作,突然接到了父亲病重的消息,他放心不下父亲的病,但手里的活又耽误不得,强忍住眼泪,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先栽树,忙完事后再去看望父亲。等栽好树苗后,他一刻也不停地往家赶。他一边把车子骑得飞快,一边自我安慰,父亲这位参加过抗日的老党员,一辈子都非常坚强,他老人家一定不会有事的。那天怎么回的家史永怀已经记不清了,但他却牢牢地记住了父亲躺在门板上的那清瘦的身体和慈祥的面容。家里人告诉史永怀,父亲闭眼前一直在喊着他的名字,父亲最想他这个儿子,一直断断续续地叫着他的名字反反复复地说着一句话:“有根的多栽。有根的多栽。”


绿化植树是史永怀的工作,也是他父亲的愿望,更是史永怀一份割舍不下的事业。春季造林主要是抢抓时机,40几家中央市属驻赴区义务植树单位,都要安排植树活动,每年还有近20家社会单位自愿来这里植树。从整地挖坑、苗木调运、技术指导、引水上山,工作纷繁复杂,需要精心组织、协调、调配,每年3月初到5月底,史永怀和他的同事们一天都没有休息过。年复一年,有病忍住,有事让家里人办。尽管这样,他们心里也高兴,因为,树就像他们的孩子,看着它们一天天增多、长大、成材,他们就像孩子有出息的父亲,心里充满了幸福和自豪。


1990年10月,房山区绿化办公室研究决定,并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征地3亩,建设云居寺绿化指挥部办公用房。批文虽有了,但资金还没有着落,当时绿化办公室专项资金很少,而且是专款专用,根本拿不出资金建房。在领导的支持下,史永怀骑着自行车、坐着公交车到市内走访有条件的植树单位,求他们支援,马不停蹄地奔波了十几天,筹集到了4万元建房资金。他们自己动手,两个月后,建成了云居寺绿化指挥部办公新址,从1984年到1990年,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在建设办公地新址的同时,史永怀他们又租了100亩地,发展苗木,撒籽扦插育小苗。几年工夫,义务植树所需苗木基本上自给自足。每年出圃七八个品种20多万株苗木。


021.jpg


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史永怀和他的同事们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回首林烟漠”景象。根据北京市林勘院测算,目前云居寺周边有林面积达到了一万五千亩,栽植各类苗木200多万株。云居寺绿化指挥部又进行了改建扩建,固定资产已达二百余万元。


2010年6月,曾关心支持帮助云居寺绿化的原房山县县委书记、市局的老局长李永芳同志、原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总工程师马有升同志,对云居寺的绿化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云居寺的绿化工作为全市义务植树起到了表率作用。而史永怀也因为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获得了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市区两级绿化美化积极分子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了“全国绿化奖章”。


IMG_2959.jpg


“我和我的同事,在云居寺绿化第一线坚守了33年。还要在这里坚守下去,一直把云居寺变成最美的山,最美的景点。我要用脚踏实地的工作实践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这是我的事业和生命!”


尾声


首都义务植树开展36年,历经改革开放的洗礼,雨雪风霜的考验,而今,一道道生态屏障屹立于北京城的西南,尽显秀美山川的壮丽。


2017年,是房山区云居寺绿化指挥部开展义务植树活动33年,33年的锲而不舍,让首都郊区的荒山秃岭焕发出生命之绿;33年的坚忍不拔,曾有过多少艰辛劳苦如过眼烟云;33年的不舍昼夜,从而收获了许多绿荫和幸福;33年春风化绿,为我们的共同家园注入了生命元素,将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之花浇灌得更鲜、更艳。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将这一件事做好。”33年,史永怀一直坚持在荒山旁植树、护绿,和老伴把33年的时光奉献给了荒山,让光秃秃的山道变成连绵绿荫,这其中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让荒山变绿的幸福与快乐。


用心播种绿色的人,那种植树精神将铸就一座绿色丰碑,永远载入北京绿化史册。


照片 04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