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凡人”贾道尔吉
发布时间:2017-10-23 浏览:1236次
“我是一个普通的护林员,我的工作就是造林护林。”谈起毕生的事业,现年58岁的贾道尔吉总是不由自主地放低音量,显得谦逊而羞涩。
今年7月18日,笔者随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中央新闻媒体记者团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在当地的伊旗霍洛林场见到了他。不到一米七的个子,与他多年前亲手植下的树木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体格却很是敦实,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孔武有力。常年烈日下的作业,让他的肤色变得黑里透红,脖子上留下刀疤般的晒痕。
众多护林员,为何贾道尔吉脱颖而出,成为本篇的“主角”?一方面是他不凡的头衔:他是2002年度全国优秀护林员、鄂尔多斯市治沙护林的典型人物。但更吸引笔者的是他平凡的坚守:从身强力壮的小伙,到两鬓如霜的老人,在林场的38年里,他以一己之力,植树面积近万亩,护林面积6万亩。截止2016年底,伊旗霍洛林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3%,植被覆盖率达到97%。如今他年近花甲,却依旧坚守在护林第一线。
回到1985年。那时国家发起“栽树大会战”,贾道尔吉所在的哈拉沙作业区环境最为艰苦。道路坎坷崎岖,车轮总是陷进沙坑,树苗只能靠人力去背。“那时候一次背六七捆沙柳,一次120多斤,在沙漠里走二里地,一天来来回回走十几趟。”
由于鞋子会灌沙,所以进入沙漠只能赤脚。正午时分,太阳把沙子晒得滚烫,地表温度超过60℃,贾道尔吉硬是忍了下来。
在林场的休息室,他脱下袜子向笔者展示自己的双脚。整个脚底都是发白的老茧,目测厚度接近2厘米。38年间,伴随着炙烤的剧痛,这双脚无数次在沙漠徒步行走。
“磨出茧来就没那么疼了。”说起自己的伤痛,他仍旧那么平静,一如他平静地见证着哈沙拉由飞沙扬砾的秃岭变成水草丰茂的绿洲。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是贾道尔吉用行动书写的品格。90年代是鄂尔多斯荒漠化最严重的时候,当地农牧民纷纷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务工。可贾道尔吉依旧和以前一样工作:进出沙漠往返几十公里,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就喝沙湾里的水。每天伴着朝阳出发,踏着晚霞回来。
贾道尔吉仍清晰地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鄂尔多斯市的恶劣环境。那是70年代末,一次,他赶着马车去镇上买东西,回家路上突然狂风大作,一片沙海从天空倾倒下来。“你想想,大白天能黑到什么程度?我坐在马车上,愣是看不到自己的马!”
漫天黄沙笼罩下,一个信念在他心里扎根:“一定要在这片荒漠栽起树来!”
他留下了,而且一留就是一辈子。偌大的林场,与他同时参加工作的人中,只有他坚持至今。他对每一颗树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生活再苦、工作再累,他一次也没有想过离开。“看着林场里树苗茁壮成长,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们慢慢长大。”
贾道尔吉,这个安静的蒙古族汉子,在荒漠日复一日地弯下腰植树,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人们的视线,甚至远离自己的家人。近几年,沙漠化的威胁逐渐解除,当年搬走的人又陆陆续续回来了。只有贾道尔吉一直坚守在那里,始终做着默默无闻的林场“凡人”,仿佛一切从没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