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
100
500
关闭X

情系大山 爱洒绿林 ——记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文改名

发布时间:2017-07-10   浏览:1857次

微信图片_20170710092309.jpg


  见到文改名时,他正拿着铁锹往山上走,黝黑的皮肤,瘦且结实的身材,和善而有些苍老的面容,举手投足就是一名山里垦荒的农民。可他的言谈举止又不像一般的农民,大概是当过兵的缘故吧。


  1993年初,20多岁的文改名从部队转业后,带着老婆和年仅5岁的孩子,来到北京昌平十三陵新华社造林站,成为一名护林员。那时,蜿蜒十几里的大峪沟周边4000余亩山地,山腰以下是种上没几年的小树,山腰以上乱石杂草遍布,山脚下有几间石头垒的房子。看着这些,文改名没有想太多,一家三口在一间小屋住了下来,孩子太小不可能自己去城里上学,只能在旁边村子里的村办学校念书,老婆也帮着造林站打扫卫生、做饭。文改名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把这山上种满树,更不清楚能否让家人一起陪他耐住这份山里的寂寞……他只是想,当过兵的人就要懂得服从,组织让我来种树、管树,我就要把每棵树都种好,把每棵树看好。


微信图片_20170710091643.jpg


  十三陵新华社造林站是新华社全社职工的义务植树基地,承担着每年植树17500棵和林区养护、安全防火等任务。十三陵山区雨水少、乱石多,种树、养护难度都很大。雨季里,文改名带着造林站的职工冒着雨往山上跑,每人背着一大捆树苗,稍不留神就会滑下山坡。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在山上种下了一株株树苗。冬季不能植树,少了份辛苦,可他丝毫不敢松懈,森林防火事关重大。每年除夕之夜,在别人全家欢聚一堂、喜迎新年到来时,文改名却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值班,一刻不离地守在电话旁,随时保持着与山上防火瞭望塔的联系,这一守就是24年。


  2005年冬天,紧邻造林站的昭陵发生火情,虽然不属造林站的辖区,但是如果火势蔓延势必造成损失。文改名得知火情后,毫不犹豫地带人冲进火场,奋不顾身进行扑救。大火扑灭后,他瘫坐在地上深深吐了一口气,竟不知道自己的头发眉毛是何时被火燎光的。


微信图片_20170710091701.jpg


  造林站的工作岗位平凡,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简陋,生活很清苦。陪伴文改名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植树、养护、防火、防盗、防虫害,打通防火道等。工作单调但必须风雨无阻,内容枯燥但必须一丝不苟。从刚转业时跟着老同志干,到现在独当一面成为站长,文改名已经锻炼成了一个多面手,什么季节植什么树、干什么活,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招工、管理、外联,各项工作从来没有耽误过。24年来,他从没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心里想的只有一个:让这片荒山披上绿衣。如今已经53岁的文改名,看着蜿蜒的林海,除了欣慰便是满足。


微信图片_20170710091706.jpg


  山上立地条件差,树木从种植到养护,会遇到各种困难,文改名苦心钻研植树技术,不断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以前,用土堆围成拦水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遇到大雨,拦水墙就会被冲垮,起不到拦水、蓄水的作用。他经过长期试验,因地制宜,用石头砌成石堰,防止水土流失,使每棵小树苗都有了自己的“小水库”。十三陵地区绿化指挥部对他的创新举措给予高度评价,并组织10余个单位到造林站参观学习。首都绿化委员会领导考察后,也肯定了他的这一做法,并将这一做法命名为“一树一库”,向全市推广。


  文改名在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以往山上植树,都是从育林站买容器苗栽种。这种树苗比较小,雨季种下,到了冬季也只有一尺多高,山上的野兔经常把树尖当作青草啃掉,第二年长起来就要慢很多,成活率一般在90%左右。文改名发现这个问题后,把容器苗换成了3年—5年生的大树苗,虽然背着这样的树苗爬上海拔500米的山非常吃力,但是成活率却提高到了98%。


xin.jpg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文改名全心全意地履行着绿化荒山的职责,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在他和造林站同事们的辛勤呵护下,96万株树木已经铺满十三陵的山峦,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文改名多次被评为中直机关绿化美化积极分子,3次被评为昌平区绿化美化积极分子,2007年获得了“全国绿化奖章”,2016年获得了“全国绿化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看着贴满墙的奖状和一座座奖杯、一块块奖牌,老文依然不改朴实本色,他说功劳是大家的,荣誉却给了自己,心里不踏实。他也时常鞭策自己,一定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多种树,守好林。


  时光荏苒,24年过去,昔日荒山现林海。文改名已经把自己融入十三陵郁郁葱葱的林海,看着黄栌一次次变黄,红枫一片片飘落,山上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守卫着首都北京。他站在自己栽种管护的树林中,只觉得身边的每一株树都那么可爱。他辛勤耕耘洒下的汗水,仿佛已经化作源源不断的养分,滋润着96万株绿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