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
100
500
关闭X

这一年,我们收获希望

发布时间:2020-01-09   浏览:1626次

  生态护林员、草原管护员、农村管水员……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来自同一个岗位——生态公益性岗位。
  设立生态公益性岗位,是我国创新生态扶贫机制,让看山、护林、保水的群众得到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的有力措施。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生态保护扶贫行动,到2020年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中新增选聘生态护林员、草管员岗位40万个。
  这一年来,各地通过设立生态公益性岗位,让一些贫困群众实现了依靠山水就业、在家门口脱贫;这一年来,在保护生态、履职尽责的同时,他们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通过他们的努力与付出,环境更美了、生活也越过越好。

  

甘肃民勤县生态护林员甄世泽——
  治好沙地,日子有奔头

  12月20日,西风怒吼,冰天雪地。甄世泽踮起脚尖,小心翼翼走在沙窝里,生怕踩到已经干枯的小草。
  这里,是甘肃民勤县梭梭井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今年初,甄世泽成为保护区6名生态护林员之一。
  一眼望去,梭梭树已蔚然成林,有的已长到2米多高。林荫下,白刺、沙米等沙生植物各自占据一片天地,顽强生长。
  甄世泽的管护范围有3300亩,每10天要巡护一次。背上干粮、水,摩托车一蹬,一去就是一天。
  “夏天沙漠太热,最高温能到40多度,早晨5点就得出门。”甄世泽说,劝阻放牧砍伐、取土采沙,修复围栏、维护界桩,都是他的工作。保护区内没有几条像样的道路,骑到哪是哪。“这些都不算啥!”甄世泽是个坚强的庄稼汉子,从来不怕吃苦。让他难过的,是劝阻放牧时,乡亲不理解甚至愤怒的眼神。
  不久前,一位村民赶着30多只羊偷偷进了保护区,被甄世泽拦下了。老汉振振有词:“草又不是你家的,管个啥闲事嘛!羊的行情这么好,咋还拦着人挣钱哩?”甄世泽苦口婆心:“我是政府聘的护林员,拿了工资,就要尽责任嘞!羊把草啃了,来年沙尘暴又刮起来,你是把钱挣下了,可大家伙儿跟着你受罪呢!”
  一番交锋下来,老汉虽然吹胡子瞪眼,但也把羊喊了出去。“我干的是良心活!”甄世泽说,虽然没人监督,但他每次巡护都十分卖力,“该去到的地方,一点儿也不能落下。”
  咋这么上心?因为曾伤透了心!52岁的甄世泽是“喝西北风”长大的,“封禁保护前,环境一年比一年差。大风从过完年能刮到立夏,沙尘暴隔三差五就有。”有一年,麦苗刚露出头,就被沙尘暴打得不见踪影。“绝收!”甄世泽家所在的大坝镇八一村,不少人受不了搬走了,但他一直忍了下来。祸不单行的是,父亲、妻子和他自己先后罹患重病,甄世泽家陷入贫困,2013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也就在那一年,民勤县被确定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县。当地陆续采取了固沙压沙、建造围栏、人工修复等措施,对梭梭井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同时,一场与贫穷抗争的战役也打响了。担任生态护林员,县里每年补贴甄世泽8000元。在扶贫干部帮助下,甄世泽申请到10万元产业扶持贷款,“2015年盖起了钢架大棚,种沙葱。”
  甄世泽说,“干这活,往小了看,是有一份收入;往大了讲,是在保护家园,我一定要站好这班岗!”

  

北京密云区新王庄村管水员崔金刚——
  守好水源,致富有底气

  12月22日,一场雪后,北京市密云区西田各庄镇新王庄村村头,崔金刚正蹲在雪地里,修理冻裂的水管,“冬天时不时有水管冻裂,得常出来看看”。
  2018年,通过镇里的公益性岗位招聘考试,崔金刚成了村里的管水员。
  作为首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近年来,密云区实施了严格的保水措施。
  新王庄村是水库移民村,全村136户有一半是低收入农户,多靠打零工为生。崔金刚原本靠着一膀子力气和家里6亩田地维系一家四口的生活,不过,由于收入渠道不多,2016年,崔金刚家成了村里的低收入户。
  为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设立生态公益性岗位。崔金刚的新工作就是这么来的。按规定,当了管水员后,他每月能领到1500元补贴。
  能在家门口就业,崔金刚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工作起来也很上心,每天不仅要负责水泵、灌溉控制阀门等设备日常运转,还要开展水环境安全检查。
  过去,井房保温效果差,冬天压力表常被冻坏,导致变频柜停止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崔金刚每天在家烧好热水拎到井房,用毛巾蘸上热水使压力表化冻,保证变频柜正常运转。后来,他找到水务局协调,给压力表做了个保温罩,让设备在冬天也能正常运行。
  虽然忙,崔金刚的心情却越来越轻松。当了管水员后,崔金刚有了一些积蓄,开始种植大棚西红柿。现在,崔金刚家年收入有五六万元,摘掉了低收入户的帽子。
  目前,密云区有600多名管水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今年夏天,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26.8亿立方米,为本世纪以来最高水量。


  江西南昌县园艺场村环卫员易武平——
  护好湿地,脱贫有指望

  大剪刀上下翻飞,枯枝叶应声落地。不一会儿工夫,灌木被易武平修得平平整整。
  这段环湖公路,位于江西省南昌县青岚湖畔,路旁种满了香樟、桂花树。易武平是附近幽兰镇园艺场村的环卫员,打理绿化带是他的工作之一。
  青岚湖是江西的重要湿地。作为鄱阳湖流域组成部分,青岚湖吸引了数十种候鸟在此越冬,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好生态带来高人气,也给当地环境保护带来压力。“塑料袋、饮料瓶都得及时清,不然风刮到湖滩里,对候鸟影响就大喽。”易武平说。
  谁能想到,这位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笑容的汉子,一年前还是满脸愁容。由于患有哮喘等慢性病,他干不了重体力活,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7月,村里为他申请了环卫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500元。
  三分栽、七分管,看似修修剪剪,可园艺到底是个技术活。刚开始,村里的农技员邓克明隔三差五往易武平家跑。啥叫交叉枝、啥叫下垂枝、啥叫重叠枝,通风透光又该如何保持……邓克明手把手教、一点点讲,易武平慢慢找着了门道。不仅村里的景观树搞得有模有样,自家还新栽种了200多棵水杉,苗木长成后,将是笔不小的收入。
  过去老在山上放牛,易武平不愿跟人打招呼。如今,环湖公路上常有游客停车问路,易武平逢问必答,能耐心给游客讲半天,话说得多了,人也开朗了。
  聊起眼下的生活,易武平很满意。今年,易武平的家庭收入从去年的9000余元升至近3万元,手头宽裕了不少,还在扶贫干部帮助下盖起了二层小楼。
  新的一年,易武平满怀期待。明年,他想着在自家林地辟出一片采摘园,搭上村里生态旅游的顺风车,让青岚湖的美看得见也尝得到。
  
  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草原管护员包文涛——
  养好草原,增收有后劲

  冬天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寒风呼号。12月的一天,当包文涛辗转了50公里,终于从呼和诺尔镇哈日干图嘎查一户牧民家借到2只种公羊,并送到哈日诺尔嘎查的百日图家时,他终于松了口气。
  原来,百日图家留下过冬的都是基础母畜,没有种公羊配种,而这直接关系到他家明年的牧业生产和收入,把他急得团团转。听说此事的包文涛,帮他解了燃眉之急。其实,包文涛和百日图非亲非故,也不是嘎查的“干部”,他的身份是一名草原管护员。
  包文涛今年27岁,2016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通过招考,成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一名草原管护员。一入职,他就被分到50公里外的呼和诺尔镇,和其他4名同事一起,负责8个嘎查、1个社区范围内3760平方公里的草原管护。今年,正值旗里脱贫攻坚关键时期,除了日常工作,林草局还要求草原管护员要为贫困牧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草原管护员是公益性岗位,内蒙古大多数地区都是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管护员,直接增加贫困人群的收入。在陈巴尔虎旗,当地政府还聘用了一部分大学生担任管护员,帮助牧民更好地对草原实施管理。
  监督检查草畜平衡和禁牧执行情况,把草原载畜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是草原管护员十分重要的工作。包文涛说,这不仅关系草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关系到牧民的生计,“草场是牧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载畜量控制不好,草原承受不住,牧民就会因生态退化而返贫”。
  呼和诺尔镇有纯牧业户992户,每逢夏季牲畜最多的季节,挨家挨户“数羊”是包文涛的日常工作。夏季天亮得早,包文涛必须三四点起床,在牧民放牲畜前赶到牧民家。“把羊圈门打开一个小口,羊出圈时要一只一只数。”包文涛告诉记者,载畜量是发放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最重要的依据,工作容不得马虎。
  在包文涛看来,辛苦倒是其次,就怕牧民“不理解”,“刚开展草原管护时,牧民们会认为在自家草场放牧,凭啥让外人来管我,有抵触情绪,很多牧民都不愿跟我多说话。”3年多下来,包文涛和许多牧民成了好朋友。包文涛能感觉到身边的变化,通过他们的不断努力,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包文涛说,“我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看到草原生态好转,牧民增收有后劲,我感到挺自豪。”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