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
100
500
关闭X

28年守护,只为那一片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0-06-07   浏览:1889次

1.jpg


  虽说已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但高原大地,依然寒风习习。4月27日,记者来到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林场,只见场长赵万启早已在林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个时节是种植的黄金期,也是我们林业人最忙碌的时候,马上就要出门去造林现场督导检查造林绿化工作,还要到几个苗圃指导新育苗,下午还要到各管护队落实防火工作……”一走进赵万启的办公室,他便说起了一天的工作安排。

  环顾办公室周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荣誉证书,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建设先进个人、“专业技术带头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整齐的奖状,代表着沉甸甸的荣誉,也承载着一个绿化工作者几十年的心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方山水最为重要的底色,大通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多年来干部群众对生态保护的坚守,已让其成为西宁乃至青海旅游的一块活招牌。”看了看摆放着的国土绿化相关材料,赵万启快速在键盘上敲打着字,忙碌着手头上的工作,赵万启不禁感慨道。

  今年49岁的赵万启自1992年毕业就一直在一线从事林业生产技术指导、育苗技术指导、林政资源管理、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森林抚育、封山育林、科技推广项目、项目的编写、申报等工作。28年的工作经历也使他成为了林业方面的老能手,近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600公顷,封山育林3333公顷,培育优质壮苗1000多万株。

  “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些乱象还比较严重,经常会出现偷伐乱砍树木的现象,因村民的无序垦伐造成天然次生林严重破坏,导致我们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很低,人工造林、保持水土,成为当时大通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回想起当时的工作处境,赵万启说道。

  为此,他积极投身实践大通县的国土绿化体制机制创新。随着确立政府投资、地方配套、社会主体等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新机制,积极培育造林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不断创新资源经营管护模式。如今,大通县年均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数万人次,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57万株。2019年,森林覆盖率达43.3%,位居全省第一,大通鹞子沟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入选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而这里面都能够看到他的身影。

  “你看,这些樟子松都是去年刚种的,现在林子多了,野生动物也常见了。2020年,我们要实施国土绿化任务8666.6公顷,加大城乡绿化力度,做好县城主要街道的养护管理及绿化美化,还要以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的形式,通过实体参与、网络参与完成年度全民义务植树任务。”走在东峡林场中,赵万启一边测量着樟子松的生长量,一边说着今年工作的规划。

  作为一位“资深”护林人,赵万启对林场有着深厚感情,28年来,他坚守绿色事业,为林场生态保护和全面建设倾注全部精力,成为绿水青山和生态建设的守护神、建设者。在他的带领下,东峡林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相继荣获青海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西宁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项……

  作为林场场长,赵万启的主要工作却不是在办公室中,“林间场长”是大家对他亲切的称呼。

  “林场工作范围很广,涉及造林营林、资源调查、森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等,还要打击毁林开荒、滥砍滥伐、非法运输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生态工作不能纸上谈兵,是要去现场勘察实干出来的。”赵万启说道。

  日常工作中,赵万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资源管理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的管理理念,狠抓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编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护林员管理,使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今后我们会更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致富资源,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说起今后的打算,赵万启显得信心十足。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